港珠澳大橋通車 環團批環評失效建造期內白海豚減4成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0/22 19:08

最後更新: 2018/10/22 19:19

分享:

分享:

港珠澳大橋明日就舉行通車儀式,但在建造期間的8年,中華白海豚的整體數量由 80 條下跌至 47 條,跌幅高達四成。(陳偉英攝)

港珠澳大橋明日就舉行通車儀式,但在建造期間的6年,中華白海豚的整體數量由 80 條下跌至 47 條,跌幅高達四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批評,由港珠澳大橋到三跑,工程的環評及監察名存實亡,工程附近的海豚已不復見;海豚數量未回升,特首又提出明日大嶼填海1700公頃,要求政府在未有效令海洋環境恢復前,叫停所有破壞海洋環境的發展計劃,並要求特首與環團會面,落實更改高速船航道及擴大海岸公園。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及口岸人工島工程2012 年展開,根據漁護署長期監察研究發現, 2012 至 2017 短短六年間,作為香港回歸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的整體數量由 80 條下跌至 47 條,跌幅達四成。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受工程影響,白海豚的分佈出現變化,形容大嶼山西北水域的白海豚數量「受重創」,大嶼山東北水域更已三年沒有白海豚出沒:

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去兩年初生海豚記錄各只有一條,低繁殖率為海豚在香港長遠的存活狀況帶來警號。

鄭家泰質疑,大橋工程在短短數年幾乎趕絕大嶼山北面的海豚,可見當初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過份樂觀,提出的緩解措施亦欠缺效用。

另外,學會留意到大橋處於香港兩個海豚社群之間,建造時嚴重阻隔兩個社群的南北移動:

海豚以前會有交流,但現在我們見到南面海豚北游,一到大橋就會 U Turn 。 

環團又批評,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當初提出的目的是作為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對海豚造成160 公頃永久棲息地損失的重要補償措施,但工程後海岸公園幾乎沒有海豚出沒,效用成疑。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希望特首兌現承諾,儘快與環保團體會面。(陳偉英攝)

港珠澳大橋工程後,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工程已緊接展開,特首又宣布「明日大嶼」願景,環團擔心填海工程將會令多年被不斷破壞的北大嶼山水域的環境雪上加霜。

對於特首林鄭月娥指現今填海技術先進,不會傷害生態,鄭家泰又反駁稱,從大橋工程和現時的三跑填海工程經驗,即使採用所謂「環保」、「乾淨」的非浚掘式的填海,違規情況仍屢見不鮮,加上缺乏監察和不認真執行環評條例的前提下,海洋環境和生態仍受到很嚴重的破壞。

環團又批評,施政報告有關「明日大嶼」的篇章聲稱會以北發展、南保育作規劃原則,但施政報告保育香港海洋內容欠奉,只提及預留10億元大嶼山保育基金,直言不能說服環團如何做到「先保育」。環團呼籲政府在未有效令海洋環境恢復前,叫停所有破壞海洋環境的發展計劃,並希望特首兌現承諾,儘快與環保團體會面。